「如果世間的人,是用生活和行動來品味罪惡,我會盡量將自己沉浸於內心的罪惡。」
--BY 金閣寺
除了日劇之外,某瑟也喜歡嗑書
自從認識麻由以後,我的閱讀取向從中文跳到日本
總是在網誌上打日劇心得,偶爾提升自己的氣質
寫一寫自己的看書心得囉
另外,在網路上找資料的時候,發覺有些橋段自己好像沒看到
是翻譯的問題呢,還是有所刪減的關係?
反正呢,我寫的是我所看到的那個版本,
我想重點應該不會差太多才對。
◎小檔案
書名:金閣寺
作者:三島由紀夫
譯:石榴紅文字工作坊
出版:久大文化
◎內容大綱
描述男主角對於金閣寺的美學觀感還有心境變化,最後造成了
「火燒金閣寺」的事件經過。
◎節錄
「普通人的不安,或許是因為覺得自己並非確實地存在,由這種奢望而引致的不滿吧?」
「戰爭中的安寧秩序是因為公開人的橫死,而獲得保全的,不是嗎?」
「因為生存的難耐,『認識』才成為人的武器。
只有認為『認識』才能使世界改變,但生存的難耐並未因此減輕。」
「火車行駛時,乘客是靜止的,等到車子停了,乘客必定要走出車廂。」
「死是人生最後的休息,但是也不知道它會持續到何時。」
「不分親疏,逢者便殺。...不為物役,始能超脫自在。 ──臨濟錄」
◎觀後感
「...卑鄙。」→某瑟看完最後一頁時不禁脫口而出的兩個字,
那是我看完的當下第一個直接反應。(這是某瑟非常真實的觀後感= =)
全篇相當流暢,大片大片的文采不難看出三島由紀夫不俗的才華。
沒有一個贅字、沒有多餘的橋段或文句,自然不見斧鑿,扭曲地保全自身的完整。
每一個篇章都將生活對比美,反覆論證各自堅持的「美」、最接近真實的「美」。
而金閣寺只是站在那裡,直挺挺矗立著。
火燒金閣寺,只要人不根絕,這種蠢事就會持續下去吧。
◎金閣是誰?
文章裡主角常將自己所認識的人物與自己幻想中的金閣寺做比較,
金閣是如柏木般殘缺的嗎?還是如老師般無法預測到令人生氣?
或是如鶴川般非常正向光明?如女人般擁有官能性的美?
金閣的樣貌到底像誰? 美嗎? 醜嗎?
主角從多種方面延伸想像,屬於不良的觸角越伸越多,
最後卻圍繞出以「美」為中心的金閣寺如太陽般的光環。
◎關於「預測、揣測」
因為溝口(男主角)無法忍受猜不中老師的想法,進而憎恨他;
但是溝口卻因為猜不中柏木邪惡行徑的下一步會做什麼,進而想要親近他。
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對比,男主角對於事情不如預期時的反應非常兩極,
我想,這就是書中反覆提及的,所謂「認識」跟「行為」之間的對比吧。
◎溝口為何選擇火燒金閣
因為美只存在自己的「認識」中,所以用「行為」完成燒毀實體,
達成虛幻、想像中的至美。
溝口將靈魂完全寄託於不存在實體的虛幻金閣中,如果想喚回自我,
就必須親自打破實體才能將身心延續下去。
例如鶴川為何必須死?
他的光明只存於想像中,為了保留住這種完美,所以他必須死;
柏木不死,則因為他本來就不完美。
這本書在光明的背後揭露「美」的「醜陋」,以負面的角度看待「美」,
例如表面非常純正善良的鶴川,
其實在主角沒看見的地方有著許多煩惱。
◎總結
我在某次上課時,突然了解為何金閣寺不能得諾貝爾獎。
因為它負面,對讀者有不良影響。
我看完它之後的那段期間,性格變得有些破壞傾向。
他火燒金閣寺,讓我發覺自己也是個潛在的縱火狂,
對於神聖的事物有毀滅的慾望。
當然整篇閱讀心得是我自己個人淺薄的感想,
很精簡、直接、不加修飾,
因為這不是學校作業,我可以更放肆地寫自己真正的觀感,
至於書中的歷史背景我就沒有多加著墨了,
對不起因為敝人知識淺薄,對歷史沒有較深刻的感觸,
沒辦法寫得很有深度(跪)。
另外,看完這本書的時間是去年的12月,
隔了快2個月,只憑某瑟不中用的腦袋瓜記憶來寫心得
所以其實寫得有點心虛......(遠目)
整體來說「金閣寺」還蠻值得推薦,
很多小細節裡所呈現出來的對比非常值得玩味,
使人迷醉的那永遠的一瞬,與美的瞬間那一刻的永遠,
官能之美與精神之美,爭執矛盾與和諧襯托,
不滅之物的毀滅以及易滅之物的不朽,
想看三島由紀夫探討人對於美的各種認知,
可以參閱此書。